拼音xiào chóu
注音ㄒ一ㄠˋ ㄔㄡˊ
繁体校讎
词语解释
校雠[ jiào chóu ]
⒈ 亦作“校仇2”。一人独校为校,二人对校为雠。谓考订书籍,纠正讹误。比试;比较。
引证解释
⒈ 亦作“校仇”。 一人独校为校,二人对校为雠。谓考订书籍,纠正讹误。
引汉 刘向 《<管子>序》:“所校讎中《管子》书三百八十九篇。”
唐 韩愈 《送郑十校理序》:“秘书,御府也,天子犹以为外且远,不得朝夕视,始更聚书 集贤殿,别置校讎官,曰学士,曰校理。”
《宋史·职官志四》:“﹝ 元祐 三年﹞十二月,詔礼部,本省长贰定校讐之课,月终具奏。”
清 吴翊 《洞庭山馆呈司寇东海公》诗之二:“锦堂恩詔许归休,妙选宾僚佐校讐。”
章炳麟 《国故论衡·明解故上》:“自 隋 以降,书府失其守,校讎之事,职诸世儒。”
⒉ 比试;比较。
引清 和邦额 《夜谭随录·潘烂头》:“或谓 潘 曰:‘汝素以术自衒,今天师至矣,敢与之校讎乎?’”
鲁迅 《书信集·致蒋抑卮》:“事物不相校讎,輒昧善恶。”
国语辞典
校雠[ jiào chóu ]
⒈ 校对书籍,以正误谬。汉·刘向〈管子书录〉:「护左都水使者光禄大夫臣言:所校雠中管子书三百八十九篇。」也作「校勘」。
声明: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,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。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,不拥有所有权,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。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/违法违规的内容, 请发送邮件至986808751@qq.com举报,一经查实,本站将立刻删除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