扬
[ yáng ]
读音:yáng
拼音:yang
简繁:揚
五笔:RNRT
五行:火
部外:暂无
五笔:RNRT
笔画:6画
吉凶:吉
仓颉:QNSH
结构:左右
郑码:DYOD
四角:57027
区位:4979
统一码:626C
异体字:揚,飏,敭,䬗
英汉互译:scatter,spread,praise
笔顺:横、竖钩、提、横折折折钩/横撇弯钩、撇、撇
笔顺演示百家姓排名
时间 | 排名 | 时间 | 排名 | 时间 | 排名 |
---|---|---|---|---|---|
最新 | 563 | 2018年 | 无 | 2014年 | 97 |
2013年 | 无 | 2007年 | 无 | 2006年 | 无 |
1995年 | 290 | 1987年 | 291 | 1982年 | 411 |
明朝 | 无 | 元朝 | 无 | 宋朝 | 无 |
北宋 | 无 |
起源
扬姓主要源自:杨姓、姬姓。
扬姓起源一
出自土家族姓氏。
扬姓起源二
出自杨姓,汉代扬、杨不分,杨雄好奇,特自标新,易姓为扬。
扬姓起源三
源自姬姓,以国为氏。周康王六年(前1015),周康王封弟弟姬杼于扬(也作杨,今山西洪洞县东南),姬杼是为扬(杨)侯。春秋时晋国灭扬(杨),扬(杨)国的后人以国为姓,成为扬(杨)姓。
扬姓起源四
源自另一支姬姓,以封地为氏。春秋时,晋武公灭扬(杨)国后,将地分封给了次子伯侨。公元前514年,伯侨后代被晋侯灭门。有一人逃至华阴,以祖先封地为姓,称为扬(杨)氏。
扬姓起源五
出自少数民族的汉姓。北魏时,莫胡氏改为汉姓单姓扬。
分布较广,约占全国汉族人口0.01%。尤以吉林省多此姓。今扬姓居民主要聚居于江西上饶,山西长治、临汾等地。
扬姓,在全国约有人口88万,在各姓中排第296位,占全国人口的0.01%。
天水郡:西汉时天水郡治平襄(今甘肃省通渭西北)。东汉一度改为汉阳郡,移治冀县(今甘肃省甘谷东南)。魏恢复天水原名。西晋移治上邦(今天水市)。隋唐天水郡即秦州。
天水、长扬。
一、扬(揚)yáng
现行较罕见姓氏。今江西之上饶,山西之长治、临汾等地有分布。汉族姓氏。《郑通志·氏族略》收载并注其源:
1、“姬姓,周宣王子尚义,幽王时封为扬侯,为晋所灭,其后氏焉。”“或曰周景王之后。”“一云唐叔虞之后,至晋武公孙子齐;生伯侨归,周天子封扬侯。然传言虞、虢、焦、滑、霍、杨、韩、魏皆姬姓之国,为晋所灭,以为羊舌氏之邑,此其明也。扬雄《自叙》云:‘伯侨不知周何别也。’又云:‘晋武公子伯侨生文,文生突,羊舌大夫也。’又云:‘晋之公族食邑于羊舌,凡三县:一曰铜鞮,二曰扬氏,三曰平阳。突生职,职生子:赤、肸、鲋、虎、季夙。赤,字伯华,为铜鞮大夫。生子容;肸,字叔向,亦曰叔誉;鲋,字叔鱼;虎,字叔罴。号羊舌四族。叔向,晋太傅,食采扬氏。其地平阳扬氏县是也。叔向生伯石字食我,以邑为氏,曰扬石。党于祁盈,盈得罪于晋,并灭羊舌氏。叔向子孙逃于华山仙谷,遂居华阴。’又有扬突,后周赐姓独孤氏,隋复本姓;又有莫胡卢氏改为扬氏。又,炀帝诛扬元感,改姓为枭氏。”综上所述,扬氏之源有三:
1、周宣王(或曰周景王)之后以国为氏,系出姬姓;
2、或出姬姓之羊舌氏:羊舌肸之孙扬石我以邑为氏;
3、北魏莫胡卢氏改为单姓扬。又,古扬、杨或通,后世分为两姓;又,或改为鲜卑姓独孤氏;或改为枭氏。汉代有扬雄、扬乌;宋代有扬无咎、扬避举;明代有扬光休,永乐举人。
二、扬(揚)
扬姓分布:分布较广,约占全国汉族人口0.01%。尤以吉林省多此姓。
扬姓起源:
1、系自姬姓。周宣王之子尚,幽王时封为扬侯(扬,故城在今山西洪洞东南15里),其后以为氏。一说,春秋时霍、扬、韩、魏皆周同姓之国。扬为晋所灭,晋封与羊舌氏作采邑,有铜鞮、扬氏、平阳三县。汉时扬雄之祖出自周伯侨,以支庶食采于晋之扬,因氏焉。
2、土家族姓。
扬姓名人:
扬季,汉时庐江太守。
郡望:天水。
历史名人
扬姓古代名人
扬雄西汉,本姓杨,辞赋家、语言学家。博览多识,酷好辞赋,一生悉心著述,有《方言》、《法言》、《太玄》等著作。
扬乌西汉,神童,是扬雄之子,幼年就参与写作《太玄经》,名振一时。
扬光休明朝永乐年间(1403~1424),举人。
郡望
天水郡:西汉时天水郡治平襄(今甘肃省通渭西北)。东汉一度改为汉阳郡,移治冀县(今甘肃省甘谷东南)。魏恢复天水原名。西晋移治上邦(今天水市)。隋唐天水郡即秦州。
天水、长扬。
一、扬(揚)yáng
现行较罕见姓氏。今江西之上饶,山西之长治、临汾等地有分布。汉族姓氏。《郑通志·氏族略》收载并注其源:
1、“姬姓,周宣王子尚义,幽王时封为扬侯,为晋所灭,其后氏焉。”“或曰周景王之后。”“一云唐叔虞之后,至晋武公孙子齐;生伯侨归,周天子封扬侯。然传言虞、虢、焦、滑、霍、杨、韩、魏皆姬姓之国,为晋所灭,以为羊舌氏之邑,此其明也。扬雄《自叙》云:‘伯侨不知周何别也。’又云:‘晋武公子伯侨生文,文生突,羊舌大夫也。’又云:‘晋之公族食邑于羊舌,凡三县:一曰铜鞮,二曰扬氏,三曰平阳。突生职,职生子:赤、肸、鲋、虎、季夙。赤,字伯华,为铜鞮大夫。生子容;肸,字叔向,亦曰叔誉;鲋,字叔鱼;虎,字叔罴。号羊舌四族。叔向,晋太傅,食采扬氏。其地平阳扬氏县是也。叔向生伯石字食我,以邑为氏,曰扬石。党于祁盈,盈得罪于晋,并灭羊舌氏。叔向子孙逃于华山仙谷,遂居华阴。’又有扬突,后周赐姓独孤氏,隋复本姓;又有莫胡卢氏改为扬氏。又,炀帝诛扬元感,改姓为枭氏。”综上所述,扬氏之源有三:
1、周宣王(或曰周景王)之后以国为氏,系出姬姓;
2、或出姬姓之羊舌氏:羊舌肸之孙扬石我以邑为氏;
3、北魏莫胡卢氏改为单姓扬。又,古扬、杨或通,后世分为两姓;又,或改为鲜卑姓独孤氏;或改为枭氏。汉代有扬雄、扬乌;宋代有扬无咎、扬避举;明代有扬光休,永乐举人。
二、扬(揚)
扬姓分布:分布较广,约占全国汉族人口0.01%。尤以吉林省多此姓。
扬姓起源:
1、系自姬姓。周宣王之子尚,幽王时封为扬侯(扬,故城在今山西洪洞东南15里),其后以为氏。一说,春秋时霍、扬、韩、魏皆周同姓之国。扬为晋所灭,晋封与羊舌氏作采邑,有铜鞮、扬氏、平阳三县。汉时扬雄之祖出自周伯侨,以支庶食采于晋之扬,因氏焉。
2、土家族姓。
扬姓名人:
扬季,汉时庐江太守。
郡望:天水。
姓氏源流
一、扬(揚)yáng
现行较罕见姓氏。今江西之上饶,山西之长治、临汾等地有分布。汉族姓氏。《郑通志·氏族略》收载并注其源:
1、“姬姓,周宣王子尚义,幽王时封为扬侯,为晋所灭,其后氏焉。”“或曰周景王之后。”“一云唐叔虞之后,至晋武公孙子齐;生伯侨归,周天子封扬侯。然传言虞、虢、焦、滑、霍、杨、韩、魏皆姬姓之国,为晋所灭,以为羊舌氏之邑,此其明也。扬雄《自叙》云:‘伯侨不知周何别也。’又云:‘晋武公子伯侨生文,文生突,羊舌大夫也。’又云:‘晋之公族食邑于羊舌,凡三县:一曰铜鞮,二曰扬氏,三曰平阳。突生职,职生子:赤、肸、鲋、虎、季夙。赤,字伯华,为铜鞮大夫。生子容;肸,字叔向,亦曰叔誉;鲋,字叔鱼;虎,字叔罴。号羊舌四族。叔向,晋太傅,食采扬氏。其地平阳扬氏县是也。叔向生伯石字食我,以邑为氏,曰扬石。党于祁盈,盈得罪于晋,并灭羊舌氏。叔向子孙逃于华山仙谷,遂居华阴。’又有扬突,后周赐姓独孤氏,隋复本姓;又有莫胡卢氏改为扬氏。又,炀帝诛扬元感,改姓为枭氏。”综上所述,扬氏之源有三:
1、周宣王(或曰周景王)之后以国为氏,系出姬姓;
2、或出姬姓之羊舌氏:羊舌肸之孙扬石我以邑为氏;
3、北魏莫胡卢氏改为单姓扬。又,古扬、杨或通,后世分为两姓;又,或改为鲜卑姓独孤氏;或改为枭氏。汉代有扬雄、扬乌;宋代有扬无咎、扬避举;明代有扬光休,永乐举人。
二、扬(揚)
扬姓分布:分布较广,约占全国汉族人口0.01%。尤以吉林省多此姓。
扬姓起源:
1、系自姬姓。周宣王之子尚,幽王时封为扬侯(扬,故城在今山西洪洞东南15里),其后以为氏。一说,春秋时霍、扬、韩、魏皆周同姓之国。扬为晋所灭,晋封与羊舌氏作采邑,有铜鞮、扬氏、平阳三县。汉时扬雄之祖出自周伯侨,以支庶食采于晋之扬,因氏焉。
2、土家族姓。
扬姓名人:
扬季,汉时庐江太守。
郡望:天水。
堂号
天水郡:西汉时天水郡治平襄(今甘肃省通渭西北)。东汉一度改为汉阳郡,移治冀县(今甘肃省甘谷东南)。魏恢复天水原名。西晋移治上邦(今天水市)。隋唐天水郡即秦州。
天水、长扬。
一、扬(揚)yáng
现行较罕见姓氏。今江西之上饶,山西之长治、临汾等地有分布。汉族姓氏。《郑通志·氏族略》收载并注其源:
1、“姬姓,周宣王子尚义,幽王时封为扬侯,为晋所灭,其后氏焉。”“或曰周景王之后。”“一云唐叔虞之后,至晋武公孙子齐;生伯侨归,周天子封扬侯。然传言虞、虢、焦、滑、霍、杨、韩、魏皆姬姓之国,为晋所灭,以为羊舌氏之邑,此其明也。扬雄《自叙》云:‘伯侨不知周何别也。’又云:‘晋武公子伯侨生文,文生突,羊舌大夫也。’又云:‘晋之公族食邑于羊舌,凡三县:一曰铜鞮,二曰扬氏,三曰平阳。突生职,职生子:赤、肸、鲋、虎、季夙。赤,字伯华,为铜鞮大夫。生子容;肸,字叔向,亦曰叔誉;鲋,字叔鱼;虎,字叔罴。号羊舌四族。叔向,晋太傅,食采扬氏。其地平阳扬氏县是也。叔向生伯石字食我,以邑为氏,曰扬石。党于祁盈,盈得罪于晋,并灭羊舌氏。叔向子孙逃于华山仙谷,遂居华阴。’又有扬突,后周赐姓独孤氏,隋复本姓;又有莫胡卢氏改为扬氏。又,炀帝诛扬元感,改姓为枭氏。”综上所述,扬氏之源有三:
1、周宣王(或曰周景王)之后以国为氏,系出姬姓;
2、或出姬姓之羊舌氏:羊舌肸之孙扬石我以邑为氏;
3、北魏莫胡卢氏改为单姓扬。又,古扬、杨或通,后世分为两姓;又,或改为鲜卑姓独孤氏;或改为枭氏。汉代有扬雄、扬乌;宋代有扬无咎、扬避举;明代有扬光休,永乐举人。
二、扬(揚)
扬姓分布:分布较广,约占全国汉族人口0.01%。尤以吉林省多此姓。
扬姓起源:
1、系自姬姓。周宣王之子尚,幽王时封为扬侯(扬,故城在今山西洪洞东南15里),其后以为氏。一说,春秋时霍、扬、韩、魏皆周同姓之国。扬为晋所灭,晋封与羊舌氏作采邑,有铜鞮、扬氏、平阳三县。汉时扬雄之祖出自周伯侨,以支庶食采于晋之扬,因氏焉。
2、土家族姓。
扬姓名人:
扬季,汉时庐江太守。
郡望:天水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