[ yàn ]

读音:yàn

拼音:yan

简繁:晏

五笔:JPVF

五行:土

部外:暂无

五笔:JPVF

笔画:10画

吉凶:吉

仓颉:AJV

结构:上中下

郑码:KWZM

四角:60404

区位:7444

统一码:664F

异体字:

英汉互译:peaceful,quiet,clear,late in the day

笔顺:竖、横折、横、横、点、点、横撇/横钩、撇点、撇、横

笔顺演示

百家姓排名

时间排名时间排名时间排名
最新2042018年2014年
2013年2122007年2006年202
1995年2721987年2411982年289
明朝元朝宋朝
北宋324

起源

晏姓主要源自:子姓。

晏(Yàn)姓源出有三:

晏姓起源一

来源于子姓,一说姜姓。春秋时期的齐国大夫晏弱被分封于晏,也就是今天的山东省齐河县西北的晏城,所以他以晏作为自己的姓氏。他的后代也沿用晏姓,形成了晏姓的以支。晏弱为子姓,出土的叔弓钟,叔弓鎛中记载了灵公在晏弱灭莱后,赐予三千家食禄的事,其中有“赫赫成汤”语。齐灵公曾经打算嫁女给晏婴,按照古代同姓不婚的原则,晏弱不可能为姜姓。另外晏弱死的时候,晏婴用殷人的礼仪给父亲服丧。由《叔夷钟》和《左传》等证实,晏氏乃商汤王后代,春秋时宋穆公曾孙晏弱(桓子),因政治避难,靠姻亲关系迁入并仕齐,晏弱后代人才济济,其子晏婴为国之栋梁,晏氏从此在齐国发扬光大。

晏姓起源二

来源于陆终氏,是陆终子晏安的后代。传说中的古帝颛顼的第五个儿子叫做阳安,他的后代便以晏作为姓氏。西周时期,晏安的后代曹侠来建立邾国(邹国),故又为曹姓、邾姓、邹姓的始祖。见《世本》、《史记》等。

晏姓起源三

来源于晏龙。晏龙是唐尧时掌管音乐的大臣,为历史上最早的晏姓人物,被认为是晏氏的始祖。晏龙的父亲是帝喾,而帝喾的曾祖父就是黄帝。见《山海经》。但因《山海经》大多数历史学家都认为是传说而不是历史,所以我们一般不采用这种说法。

晏氏或是一个典型的汉族姓氏,在当今姓氏排行榜上名列第二百零二位,人口约五十七万八千余,占全国人口总数的0.036%左右。)晏姓在大陆和台湾都没有列入百家姓前一百位。晏姓出自姜姓。上古时候的黄帝是著名的氏族部落首领,他的氏族崇拜龙图腾。黄帝有个孙子叫作颛顼,也是著名的氏族部落首领。颛顼又有一个曾孙,叫晏安,而晏安就是晏姓的始祖。春秋时期,齐国有个大夫被封在晏(今山东省齐河县西北的晏城),他的后代以封地名作为姓氏,称为晏氏,世代相传,就形成了晏姓。晏姓的望族居住在齐郡,即是今天的山东临淄一带。晏姓是当今较罕见姓氏,但分布颇广,约占全国汉族人口的0.027%,居第324位。尤以湖北、四川、江西等省多此姓,三省晏姓占全国汉族晏姓人口的82%。

齐郡:西汉时期先为临淄郡,后改齐郡,治所在临淄(今山东淄博),其时辖地在今山东淄博市和益都、广饶、临朐等县地。隋、唐两朝改为青州北海郡。

太原府:亦称太原郡。战国时期秦国庄襄王四年(乙卯,公元前246年)置郡,治所在晋阳(今山西太原),其时辖地在今山西省五台山和管涔山南部一带、霍山北部一带地区。北魏时期辖地在今山西省阳曲县、交城市、平遥市、和顺县之间的晋中一带地区。隋朝时期改晋阳为太原,又另设晋阳,与太原同城。唐太原府洽亦在此地。宋太宗太平兴国(公元976~984年)中年,改并州为太原府,移治阳曲(今山西太原)。以后宋朝、金国的河东路、河东北路,明、清两朝以来皆为府。民国时期改为市,成为山西省会所在。

济阳郡:战国时期为魏国城邑,西汉时期改置为济阳县,治所在今河南省兰考县东北部。济阳县在唐朝初期并入冤句县。晋朝惠帝时将陈留郡的一部份划出来设置济阳郡,治所在济阳,其时辖地在今河南省兰考县、山东省东明县以及定陶县一带地区,距今河南省正阳县不远。晋惠帝后来将陈留郡的一部份划出来设置济阳郡,治所在济阳,辖地在今河南省兰考县、山东省东明县、定陶区一带,距今河南省德正阳县不远。东晋后期晋室南渡后,济阳郡被废黜。

东海郡:亦称郯郡、海州。东海郡在历史上有三处:①治所在郯邑(今山东郯城),后置郯县,属徐州刺史部,为县、郡、刺史部治,在氏族社会末期境内已有人群定居,时境为“东夷”之地,太嗥氏为东夷一著名酋长,少嗥氏为黄帝族向东发展的一支,与夷族杂居于此,称“炎”地,周朝时期封炎族首领于此,称炎国,后演化为郯国。春秋时期,郯国附鲁,“郯子朝鲁”、“孔子师郯子”即出于此,战国时期为越国所灭。秦朝时期始置郯郡,后改称东海郡。;秦、汉之际曾称郯郡,其时辖地在今山东省郑城一带,治所在郯城县北部;西汉时期下辖三十七县,其时辖地在今山东费县、临沂、江苏赣榆以南,山东枣庄、江苏邳州以东和宿迁、灌南以北一带地区。②东晋时期置于海虞县(今江苏常熟)的东海郡,后移治所到京口(今江苏镇江),其时辖地在今山东省费县、临沂县、江苏省赣榆县南部、山东省枣庄市、江苏省江苏省邳县东部和江苏省宿迁县、灌南县北部一带地区;唐贞观六年(壬辰,公元632年)撤县入下邳,唐元和中期复置,始有“郯城”县之名,不久又省入临沂;元朝末期复置郯城县,明、清两朝之后县域有变,但县名未易;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后,其地隶属山东临沂地区。③南北朝时期的东魏及后来的隋、唐诸朝时期,以海州为东海郡,治所在朐山(今江苏连云港海州镇),其时辖地在今江苏省东海县以东、淮水以北一带地区。

齐郡堂:以望立堂。

济阳堂:以望立堂。

太原堂:以望立堂。

东海堂:以望立堂。

廉俭堂:春秋时期的齐国宰相晏婴,他虽然身居高位,却严格要求自己,力行节俭,很少吃肉,他的妾也不穿帛,他的一件狐裘穿了三十年。孔子对他的品行很赞赏。

久敬堂:同廉俭堂。

一、yàn

现行较罕见姓氏。今内蒙古之乌海、山东之平邑、山西之太原、江西之峡江、福建之清流等地均有分布。汉族姓氏。《郑通志》、《续通志》之《氏族略》亦俱收载。其源不一:

1、《姓氏考略》注引《山海经》云:“唐尧臣有晏龙,当为晏氏所自出。”

2、又注引《世本》云:“陆终第五子曰晏安”,其后亦为晏氏。

3、郑樵注云:或云:齐公族。襄公二十九年,吴季札聘于齐,说晏平仲,谓之曰:“子速纳邑与政,无邑与政乃免於难,故晏子因陈桓子纳政与邑,以免栾、高之难。”此当系出姜姓。以邑为氏。春秋齐有晏婴(字平仲),著名政治家;宋代有晏殊,著名诗人;明代有晏士翘,嘉靖进士;清代有晏斯盛。

二、ān

现行罕见姓氏。今江西之宜丰县有分布,汉族姓氏。

三、

晏姓分布:分布较广,约占全国汉族人口0.027%。尤以湖北、四川、江西等省均有此姓,三省晁姓约占全国汉族晏姓人口82%。

晏姓起源:

1、古帝颛顼之裔陆终第五子晏安,其后以晏为氏,见《世本》。

2、古帝尧臣晏龙,见《山海经》。当为晏氏所自出。

3、系自姜姓。春秋时齐大夫晏弱桓子之后。

4、土家、朝鲜等民族均有此姓。

晏姓名人:

晏称,汉时司隶校尉。

郡望:齐郡,齐国。

历史名人

晏姓古代名人

晏弱春秋,宋国公室子姓。晏子之父桓子晏弱见于《左传,‧宣公十四年》:冬,公孙归父会齐侯于谷,见晏桓子,与之言鲁,乐。桓子告高宣子,曰:「子家其亡乎!怀于鲁矣。怀必贪,贪必谋人。谋人,人亦谋己。一国谋之,何以不亡?」观人论世,皆极中肯,显见其胸中素有所怀,日后事功非侥幸而致。除上引之外,晏桓子之重要事迹见诸《左传》者如下:《左传‧宣公十七年》:齐侯使高固、晏弱、蔡朝、南郭偃会。及敛盂,高固逃归。夏,会于断道,讨贰也。盟于卷楚,辞齐人。晋人执晏弱于野王,执蔡朝于原,执南郭偃于温。苗贲皇使,见晏桓子。归,言于晋侯曰:「夫晏子何罪﹖昔者诸侯事吾先君,皆如不逮,举言群臣不信,诸侯皆有贰志。齐君恐不得礼,故不出,而使四子来。左右或沮之,曰:『君不出,必执吾使。』故高子及敛盂而逃。夫三子者曰:『若绝君好,宁归死焉。』为是犯难而来。吾若善逆彼,以怀来者。吾又执之,以信齐沮,吾不既过矣乎﹖过而不改,而又久之,以成其悔,何利之有焉﹖使反者得辞,而害来者,以惧诸侯,将焉用之﹖」晋人缓之,逸。《左传‧襄公二年》:齐侯使诸姜、宗妇来送葬,召莱子。莱子不会,故晏弱城东阳以逼之。《左传‧襄公六年》:十一月,齐侯灭莱,莱恃谋也。于郑子国之来聘也,四月,晏弱城东阳,而遂围莱。甲寅,堙之环城,傅于堞。及杞桓公卒之月,乙未,王湫帅师及正舆子、棠人军齐师,齐师大败之。丁未,入莱。莱共公浮柔奔棠,正舆子、王湫奔莒,莒人杀之。四月,陈无宇献莱宗器于襄宫。晏弱围棠,十一月丙辰而灭之。迁莱于郳。高厚、崔杼定其田。晏桓子卒于鲁襄公十七年,《左传》云:齐晏桓子卒,晏婴麤缞斩,苴绖带,杖菅屦。食鬻,居倚庐,寝苫枕草。其老曰:「非大夫之礼也。」曰:「唯卿为大夫。」晏桓子以上,莫明来历。上引《史记,‧管晏列传》载晏婴为「莱之夷维人」,则其先莱人,至其父晏弱奔齐仕为大夫欤?然则晏氏于莱或有来历,一旦入齐,竟为寒门小家,终不得比国、高、崔、庆之豪门强宗,于鬯香草校书云:春秋时齐晏氏为齐世民,婴父弱,谥桓子,桓子以上无闻焉。《管子‧大匡篇》有晏子,房玄龄注但谓「平仲之先」,不能实其人,其家世之微,亦可见矣。

晏婴春秋后期,字仲,谥平,习惯上多称平仲。山东高密人。一位重要的政治家、思想家、外交家。晏婴是齐国上大夫晏弱之子。以生活节俭,谦恭下士著称。据说晏婴身材不高,其貌不扬。齐灵公二十六年晏弱病死,晏婴继任为上大夫。历任齐灵公、庄公、景公三朝,辅政长达40余年。周敬王二十年,晏婴病逝。孔丘曾赞曰:“救民百姓而不夸,行补三君而不有,晏子果君子也!”现存晏婴墓在山东淄博齐都镇永顺村东南约350米。晏婴头脑机敏,能言善辩。内辅国政,屡谏齐王。对外他既富有灵活性,又坚持原则性,出使不受辱,捍卫了齐国的国格和国威。司马迁非常推崇晏婴,将其比为管仲。著有《晏子春秋》8卷250章。

晏殊北宋,字同叔,宰相,著名词人,临川人。景德初年曾以“神童”之名被真宗如为进士,庆历中官集贤殿学士、同平章事兼枢密使。他填词擅长小令,承袭南唐风格,多表现士大夫阶层的诗酒生活和悠闲情致,语言婉丽,音调和谐。他的《浣溪沙》中有,“无可奈何花落去,似曾相识燕归来”之句,传诵很广。代表作有《浣溪沙·一曲新词酒一杯》,《浣溪沙·一向年光有限身》,《珠玉词》等。他喜好贤能,范仲淹、孔道辅、欧阳修等都曾是他的学生。他的儿子晏几道也是北宋著名的词人。

晏铎明朝,自贡富顺县人,永乐十六年进士,翰林院庶吉士,历任福建道御史。他学问渊博,才华出众,为官清正,政绩斐然,受到人民爱戴,是明英宗时期的“景泰十才子”之一。

晏几道北宋,字叔原,号小山,晏殊的第七子,也是有名的词人,他的词多感伤情调。

晏天章宋朝,棋师。他不但棋下得好,而且善于把理论与实际相结合,著有《元元棋经》一书,为后世研究下棋理论提供了材料。

晏敦复宋朝(1120-1191),字景初,晏殊曾孙,临川文港沙河村人。少就学于程颐。宋徽宗大观三年中进士。初任御史台检法官。绍兴元年,由礼部郎迁吏部郎。因事件右丞相吕颐浩,贬为贵溪知县。后改临江军通判。不久,复召为吏部郎,转左司谏,进中书门下诸房公事。晏敦复为人刚直敢言,曾弹劾准西宣抚使刘光世强换淮西民田;揭露右丞相汪伯彦之子汪召嗣无德无才,反对派他担任江西盐司和袁州知州。绍兴八年(1138年),金人遣使前来议和,要南宋君臣拜接金熙宗的诏书。吴敦复认为这是奇耻大辱,上疏坚决反对。宰相秦桧派人暗中拉拢,许以高官厚禄:“公能曲从,两府旦夕可致”。他横眉冷对,声裂金石:“吾决不以身计误国家,吾乃姜桂之性,到老愈辣。”绍兴十五年,曼敦复代理吏部尚书,兼江淮经制使。因与秦桧不合,改任宝文阁直学士,并先后出任衢州知府、亳州提举。后闲居数年卒。宋高宗曾给予“严峻耿直,敢于议政”的好评。

晏斯盛清朝,字虞际,号一斋,清朝新喻浒江(现为上高县蒙山乡所辖)人。康熙五十九年(1720年)江西乡试第一名,次年举进士,为庶吉士。雍正元年分校顺天乡试,授翰林院检讨。五年为会试同考官。雍正六年(1728年)晏授山西道监察御史。山西,普是雍正皇帝的宠儿、当朝宰相朱轼(高安人),于康熙劣官史,做出了好成绩的地方。因此,当晏斯盛前往山西任上,雍正赐他浮水古砚及笔墨时,郑重说明:“此太学士朱试所进,今以赐汝,汝可时时把玩,勉为朱轼可也。”雍正这番话,晏斯盛当然心领神会,铭记在心。一到山西,便新官上任三把火,敢于碰硬脑。当时清政府派往山西驻防、监视人民的镶黄旗军胡作非为,恣意要马匹,**官绅。晏斯盛了解到这情况,即向雍正如实报告。雍正阅后即批;“晏斯盛据实陈奏,甚属可嘉,若隐忍不言,则此辈愈多事矣,晏斯盛着交部议叙。”晏到安徽的第三、第四两年,连年旱灾,安徽江北州、县人民大量逃荒,离乡别井,外出求食。旱灾原因,主要是没有修水利。晏花了很大精力,用以工代赈办法抓兴修水利,同时写了江北水利书二卷,总结水利兴修与否的经验教训,及其兴办措施等等。其时又奉上级命令,要他暂时管理好龙江、西新各关口税务,并要将这些税务关口的积弊上奏,要实事求是,不以隐以私情。大概是这两件事情都办得不错,乾隆比较满意,乾性七年(1742年)三月又擢升为山东巡抚。乾隆八年(1743年)三月,晏调湖北巡抚。乾隆十六年(1751年)春,晏斯盛闻乾隆南巡,曾往安徽淮上迎驾,兼述衷肠。这年十一月,又往北京祝皇太后寿。乾隆问斯盛:“汝母年几何?”对曰:“八十又八。”翌日,乾隆赐晏母“春永萱庭”匾额及内缎荷包。次年正月晏抵家,不久便病死。乾隆遣官谕祭。晏著有《易学初津》、《禹贡解》、《楚蒙山房易经解》、《诗集》数十卷,皆梓行。

晏姓近代名人

晏庆明(1900-19339),湖北省大悟县人。早年加入中国共产党。青年时代,靠替地主放牛和卖长工度日。1930年2月在大悟县河口参加赤卫队。1930年2月后,历任大悟县赤卫队排长、队长等职,率领部队经常活动在红安、河口、刘集一带,打击地方民团的反动势力。1931年编入中国工农红军,任红4军团长。在攻打七里坪战斗中,亲自率领突击排,插入敌人的阵地直捣敌军老巢,给敌军以重创,并活捉了敌团长,为夺取整个战斗的胜利创造了条件。红四方面军西征后,留在鄂豫皖苏区坚持游击斗争。1933年9月,在红安大山寨战斗中,胯部受伤,寄住革命群众家中疗养。不久因**进攻,转移到刘集新屋咀养伤。由于医药缺乏致伤口恶化而去世,时年33岁。

晏维贵(1912-1936),湖北省黄安(今红安)县人。早年加入中国共产党。1928年参加革命。1928年参加黄安县赤卫队,积极发展地方武装,参加惩治土豪劣绅等农民运动。1931年编入中国工农红军红4军。1932年红四方面军主力转移入川后,根据中共党组织安排,留根据地继续坚持斗争。同年转入红25军,任红25军游击师师长。1936年率部转战麻城,在一次与敌激战中不幸中弹牺牲,时年24岁。

晏八风(1905-1932),安徽省金寨县人。幼入私塾读书10余年,辍学后在家乡教书。1925年加入中国共产党。大革命时期,1925年随周维炯、李升武等到武汉入东湖农民运动讲习所。后以教书为名进行革命活动。1927年春在家乡创办共进第五小学,和毛绍成等组织农民协会。土地革命战争时期,秘密组织有志青年结拜“三十六弟兄”,开展革命活动。1929年立夏节,率领三十六弟兄在包畈宣布武装起义,参加了中国工农红军第32师。同年冬奉调中共赤南县委任秘书。1931年夏调中共六安中心县委任组织委员兼军事委员。1932年春调中共固始县任组织部部长。同年秋升任中共固始县委书记兼独立团政治委员。率部与敌作战时牺牲,时年27岁。

晏春山(1893-19335),女,湖北省黄陂县人。出生在贫寒家庭。十几岁时被父母送到武汉纱厂做工,结识了忠厚淳朴的码头工人潘家年,在患难中结为夫妻。1927年底加入中国共产党。大革命时期,1927年和丈夫带着两个小孩回到他的家乡河南省光山潘家湾(现河南省新县郭家河)务农。潘家湾与湖北黄安(今红安)七里区的杨家洼隔河相望。当时北伐军已攻克武汉,革命形势迅猛发展,杨家洼的农民运动搞得轰轰烈烈,直接影响到河对面的潘家湾。土地革命战争时期,1929年夏带领潘家湾一带贫苦农民,参加了鄂豫边区的白沙关暴动,并当选为妇女主席,后任中共河南省新县潘家湾党支部副书记。1932年秋任中共新县潘家湾党支部书记,兼管妇女工作。经常化装成卖烧饼、油条的小贩,来往于七里坪、潘家湾一带,搜集敌情,散发传单,帮助红军照看伤病员,购买粮食、食盐、药品、电池等生活必需用品。1933年5月,在组织发动妇女的一次活动中,不幸被**“清剿队”发现,在湾店的周凹被逮捕,施以种种酷刑。一天佯装忍受不了酷刑,答应愿意带路去找游击队,敌人将她反绑起来,用铁丝穿透其手腕,荷枪实弹地跟在后面。当她把敌人带到悬崖陡壁的大花台顶后,“清剿队”问她:“红军在哪里?”“就在这里,你们跟我来。”接着高呼:“中国共产党万岁!红军万岁!”的口号,纵身跳下悬崖,壮烈牺牲,时年40岁。

郡望

齐郡:西汉时期先为临淄郡,后改齐郡,治所在临淄(今山东淄博),其时辖地在今山东淄博市和益都、广饶、临朐等县地。隋、唐两朝改为青州北海郡。

太原府:亦称太原郡。战国时期秦国庄襄王四年(乙卯,公元前246年)置郡,治所在晋阳(今山西太原),其时辖地在今山西省五台山和管涔山南部一带、霍山北部一带地区。北魏时期辖地在今山西省阳曲县、交城市、平遥市、和顺县之间的晋中一带地区。隋朝时期改晋阳为太原,又另设晋阳,与太原同城。唐太原府洽亦在此地。宋太宗太平兴国(公元976~984年)中年,改并州为太原府,移治阳曲(今山西太原)。以后宋朝、金国的河东路、河东北路,明、清两朝以来皆为府。民国时期改为市,成为山西省会所在。

济阳郡:战国时期为魏国城邑,西汉时期改置为济阳县,治所在今河南省兰考县东北部。济阳县在唐朝初期并入冤句县。晋朝惠帝时将陈留郡的一部份划出来设置济阳郡,治所在济阳,其时辖地在今河南省兰考县、山东省东明县以及定陶县一带地区,距今河南省正阳县不远。晋惠帝后来将陈留郡的一部份划出来设置济阳郡,治所在济阳,辖地在今河南省兰考县、山东省东明县、定陶区一带,距今河南省德正阳县不远。东晋后期晋室南渡后,济阳郡被废黜。

东海郡:亦称郯郡、海州。东海郡在历史上有三处:①治所在郯邑(今山东郯城),后置郯县,属徐州刺史部,为县、郡、刺史部治,在氏族社会末期境内已有人群定居,时境为“东夷”之地,太嗥氏为东夷一著名酋长,少嗥氏为黄帝族向东发展的一支,与夷族杂居于此,称“炎”地,周朝时期封炎族首领于此,称炎国,后演化为郯国。春秋时期,郯国附鲁,“郯子朝鲁”、“孔子师郯子”即出于此,战国时期为越国所灭。秦朝时期始置郯郡,后改称东海郡。;秦、汉之际曾称郯郡,其时辖地在今山东省郑城一带,治所在郯城县北部;西汉时期下辖三十七县,其时辖地在今山东费县、临沂、江苏赣榆以南,山东枣庄、江苏邳州以东和宿迁、灌南以北一带地区。②东晋时期置于海虞县(今江苏常熟)的东海郡,后移治所到京口(今江苏镇江),其时辖地在今山东省费县、临沂县、江苏省赣榆县南部、山东省枣庄市、江苏省江苏省邳县东部和江苏省宿迁县、灌南县北部一带地区;唐贞观六年(壬辰,公元632年)撤县入下邳,唐元和中期复置,始有“郯城”县之名,不久又省入临沂;元朝末期复置郯城县,明、清两朝之后县域有变,但县名未易;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后,其地隶属山东临沂地区。③南北朝时期的东魏及后来的隋、唐诸朝时期,以海州为东海郡,治所在朐山(今江苏连云港海州镇),其时辖地在今江苏省东海县以东、淮水以北一带地区。

齐郡堂:以望立堂。

济阳堂:以望立堂。

太原堂:以望立堂。

东海堂:以望立堂。

廉俭堂:春秋时期的齐国宰相晏婴,他虽然身居高位,却严格要求自己,力行节俭,很少吃肉,他的妾也不穿帛,他的一件狐裘穿了三十年。孔子对他的品行很赞赏。

久敬堂:同廉俭堂。

一、yàn

现行较罕见姓氏。今内蒙古之乌海、山东之平邑、山西之太原、江西之峡江、福建之清流等地均有分布。汉族姓氏。《郑通志》、《续通志》之《氏族略》亦俱收载。其源不一:

1、《姓氏考略》注引《山海经》云:“唐尧臣有晏龙,当为晏氏所自出。”

2、又注引《世本》云:“陆终第五子曰晏安”,其后亦为晏氏。

3、郑樵注云:或云:齐公族。襄公二十九年,吴季札聘于齐,说晏平仲,谓之曰:“子速纳邑与政,无邑与政乃免於难,故晏子因陈桓子纳政与邑,以免栾、高之难。”此当系出姜姓。以邑为氏。春秋齐有晏婴(字平仲),著名政治家;宋代有晏殊,著名诗人;明代有晏士翘,嘉靖进士;清代有晏斯盛。

二、ān

现行罕见姓氏。今江西之宜丰县有分布,汉族姓氏。

三、

晏姓分布:分布较广,约占全国汉族人口0.027%。尤以湖北、四川、江西等省均有此姓,三省晁姓约占全国汉族晏姓人口82%。

晏姓起源:

1、古帝颛顼之裔陆终第五子晏安,其后以晏为氏,见《世本》。

2、古帝尧臣晏龙,见《山海经》。当为晏氏所自出。

3、系自姜姓。春秋时齐大夫晏弱桓子之后。

4、土家、朝鲜等民族均有此姓。

晏姓名人:

晏称,汉时司隶校尉。

郡望:齐郡,齐国。

姓氏源流

一、yàn

现行较罕见姓氏。今内蒙古之乌海、山东之平邑、山西之太原、江西之峡江、福建之清流等地均有分布。汉族姓氏。《郑通志》、《续通志》之《氏族略》亦俱收载。其源不一:

1、《姓氏考略》注引《山海经》云:“唐尧臣有晏龙,当为晏氏所自出。”

2、又注引《世本》云:“陆终第五子曰晏安”,其后亦为晏氏。

3、郑樵注云:或云:齐公族。襄公二十九年,吴季札聘于齐,说晏平仲,谓之曰:“子速纳邑与政,无邑与政乃免於难,故晏子因陈桓子纳政与邑,以免栾、高之难。”此当系出姜姓。以邑为氏。春秋齐有晏婴(字平仲),著名政治家;宋代有晏殊,著名诗人;明代有晏士翘,嘉靖进士;清代有晏斯盛。

二、ān

现行罕见姓氏。今江西之宜丰县有分布,汉族姓氏。

三、

晏姓分布:分布较广,约占全国汉族人口0.027%。尤以湖北、四川、江西等省均有此姓,三省晁姓约占全国汉族晏姓人口82%。

晏姓起源:

1、古帝颛顼之裔陆终第五子晏安,其后以晏为氏,见《世本》。

2、古帝尧臣晏龙,见《山海经》。当为晏氏所自出。

3、系自姜姓。春秋时齐大夫晏弱桓子之后。

4、土家、朝鲜等民族均有此姓。

晏姓名人:

晏称,汉时司隶校尉。

郡望:齐郡,齐国。

堂号

齐郡:西汉时期先为临淄郡,后改齐郡,治所在临淄(今山东淄博),其时辖地在今山东淄博市和益都、广饶、临朐等县地。隋、唐两朝改为青州北海郡。

太原府:亦称太原郡。战国时期秦国庄襄王四年(乙卯,公元前246年)置郡,治所在晋阳(今山西太原),其时辖地在今山西省五台山和管涔山南部一带、霍山北部一带地区。北魏时期辖地在今山西省阳曲县、交城市、平遥市、和顺县之间的晋中一带地区。隋朝时期改晋阳为太原,又另设晋阳,与太原同城。唐太原府洽亦在此地。宋太宗太平兴国(公元976~984年)中年,改并州为太原府,移治阳曲(今山西太原)。以后宋朝、金国的河东路、河东北路,明、清两朝以来皆为府。民国时期改为市,成为山西省会所在。

济阳郡:战国时期为魏国城邑,西汉时期改置为济阳县,治所在今河南省兰考县东北部。济阳县在唐朝初期并入冤句县。晋朝惠帝时将陈留郡的一部份划出来设置济阳郡,治所在济阳,其时辖地在今河南省兰考县、山东省东明县以及定陶县一带地区,距今河南省正阳县不远。晋惠帝后来将陈留郡的一部份划出来设置济阳郡,治所在济阳,辖地在今河南省兰考县、山东省东明县、定陶区一带,距今河南省德正阳县不远。东晋后期晋室南渡后,济阳郡被废黜。

东海郡:亦称郯郡、海州。东海郡在历史上有三处:①治所在郯邑(今山东郯城),后置郯县,属徐州刺史部,为县、郡、刺史部治,在氏族社会末期境内已有人群定居,时境为“东夷”之地,太嗥氏为东夷一著名酋长,少嗥氏为黄帝族向东发展的一支,与夷族杂居于此,称“炎”地,周朝时期封炎族首领于此,称炎国,后演化为郯国。春秋时期,郯国附鲁,“郯子朝鲁”、“孔子师郯子”即出于此,战国时期为越国所灭。秦朝时期始置郯郡,后改称东海郡。;秦、汉之际曾称郯郡,其时辖地在今山东省郑城一带,治所在郯城县北部;西汉时期下辖三十七县,其时辖地在今山东费县、临沂、江苏赣榆以南,山东枣庄、江苏邳州以东和宿迁、灌南以北一带地区。②东晋时期置于海虞县(今江苏常熟)的东海郡,后移治所到京口(今江苏镇江),其时辖地在今山东省费县、临沂县、江苏省赣榆县南部、山东省枣庄市、江苏省江苏省邳县东部和江苏省宿迁县、灌南县北部一带地区;唐贞观六年(壬辰,公元632年)撤县入下邳,唐元和中期复置,始有“郯城”县之名,不久又省入临沂;元朝末期复置郯城县,明、清两朝之后县域有变,但县名未易;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后,其地隶属山东临沂地区。③南北朝时期的东魏及后来的隋、唐诸朝时期,以海州为东海郡,治所在朐山(今江苏连云港海州镇),其时辖地在今江苏省东海县以东、淮水以北一带地区。

齐郡堂:以望立堂。

济阳堂:以望立堂。

太原堂:以望立堂。

东海堂:以望立堂。

廉俭堂:春秋时期的齐国宰相晏婴,他虽然身居高位,却严格要求自己,力行节俭,很少吃肉,他的妾也不穿帛,他的一件狐裘穿了三十年。孔子对他的品行很赞赏。

久敬堂:同廉俭堂。

一、yàn

现行较罕见姓氏。今内蒙古之乌海、山东之平邑、山西之太原、江西之峡江、福建之清流等地均有分布。汉族姓氏。《郑通志》、《续通志》之《氏族略》亦俱收载。其源不一:

1、《姓氏考略》注引《山海经》云:“唐尧臣有晏龙,当为晏氏所自出。”

2、又注引《世本》云:“陆终第五子曰晏安”,其后亦为晏氏。

3、郑樵注云:或云:齐公族。襄公二十九年,吴季札聘于齐,说晏平仲,谓之曰:“子速纳邑与政,无邑与政乃免於难,故晏子因陈桓子纳政与邑,以免栾、高之难。”此当系出姜姓。以邑为氏。春秋齐有晏婴(字平仲),著名政治家;宋代有晏殊,著名诗人;明代有晏士翘,嘉靖进士;清代有晏斯盛。

二、ān

现行罕见姓氏。今江西之宜丰县有分布,汉族姓氏。

三、

晏姓分布:分布较广,约占全国汉族人口0.027%。尤以湖北、四川、江西等省均有此姓,三省晁姓约占全国汉族晏姓人口82%。

晏姓起源:

1、古帝颛顼之裔陆终第五子晏安,其后以晏为氏,见《世本》。

2、古帝尧臣晏龙,见《山海经》。当为晏氏所自出。

3、系自姜姓。春秋时齐大夫晏弱桓子之后。

4、土家、朝鲜等民族均有此姓。

晏姓名人:

晏称,汉时司隶校尉。

郡望:齐郡,齐国。

展开全部收起