波
[ bō ]
读音:bō
拼音:bo
简繁:波
五笔:IHCY
五行:水
部外:暂无
五笔:IHCY
笔画:8画
吉凶:吉
仓颉:EDHE
结构:左右
郑码:VXI
四角:34147
区位:1808
统一码:6CE2
异体字:,溊
英汉互译:waves,breakers,undulations
笔顺:点、点、提、横撇/横钩、撇、竖、横撇/横钩、捺
笔顺演示百家姓排名
时间 | 排名 | 时间 | 排名 | 时间 | 排名 |
---|---|---|---|---|---|
最新 | 729 | 2018年 | 无 | 2014年 | 无 |
2013年 | 无 | 2007年 | 无 | 2006年 | 无 |
1995年 | 无 | 1987年 | 无 | 1982年 | 无 |
明朝 | 无 | 元朝 | 无 | 宋朝 | 无 |
北宋 | 无 |
起源
波姓波姓起源一
源于东夷族,出自夏、商、周王朝时期古河流波水,属于以居邑名称为氏。与古老的姜姓、姬姓一样,波姓亦是以水名为姓,即以所居河流及其流域名称为姓氏。远古时期,发源于霍阳山西川之水被称作“波水”,古人类依水而居,因以为姓氏,称波姓,读音作bō(ㄅㄛ),是非常古早的姓氏之一,与姜姓、姬姓同期而源,为东夷族人的原始姓氏。霍阳山,亦称“南岳山”。这个“南岳”,非湖南省衡阳市境内的南岳衡山,而是以汉武帝刘彻敕封的小南岳为名,亦称小衡山。霍阳山地区在春秋时期属于楚国潜邑,在战国初期起即建有城池,至南朝梁国时期改置为霍州,后在梁天监六(公元507年),改置为岳安郡岳安县。隋朝开皇初年以霍阳山为名改称霍山县。唐朝以后曾一度改名为开化县、武昌县、盛唐县。明朝弘治年间复置为霍山县,并一直称其名至今。霍阳山属于大别山北麓,故城旧址在今安徽省六安市霍山县西部。
据史籍《水经注》中的记载:“波水,出霍阳西川大岭东谷。”波水,即今淮河的支流东淠河,亦称潜水,是著名的“亚洲第一坝”之佛子岭水库的主源上游。佛子岭水库始建于1952年1月,竣工于1954年9月,是新中国第一座钢筋混凝土连拱坝水库,该库控制流域面积一千八百四十余平方公里,设计水位一百三十米,相应库容四亿九千六百立方米;电站装机容量三万一千瓦,平均年发电量一亿两千四百万瓦,灌溉耕地面积三百万亩。
在远古波水流域,古人类依水而居,因以为姓氏,称波姓,读音作bō(ㄅㄛ),是非常古早的姓氏之一,与姜姓、姬姓同期而源,为古东夷族人的原始姓氏之一,历史非常悠久,史称波氏正宗。
注:
该支波姓家族之姓氏为姓,而非氏。
波姓波姓起源二
源于官位,出自西周时期荥雒吏,属于以官职称谓为氏。古播泽,在豫州,亦称荥播、荥泽、荥波、洛水、兖水、洛河。豫州,是东汉时期的一个大州之名,辖六个郡、国,九十七个县,治所在谯(今安徽亳州),整个辖区包括今河南南部、淮河以北、伏牛山以东的河南东部、安徽北部、江苏西北角及山东西南角一带地区。其间有一大泽,称播泽,全名叫作“荥播泽”播泽,即荥波、荥泽。在史籍《史记·夏本纪》中记载:“荥播既都。”司马贞指出:“《古文尚书》作‘荥波’,此及今文并云‘荥播’。”在典籍《周礼·夏官·职方氏》中也记载:“其川荥雒,其浸波溠。”汉朝学者郑玄注:“荥,兖水也,出东垣,入于河,泆为荥。荥在荥阳,波读为播,典籍《书·禹贡》中说:‘荥播既潴。’”
荥雒,即荥雒吏,亦称荥波吏、播吏,自东周王朝以来就一直设有,直至唐朝大周皇帝武则天执政时期以后方废黜,负责掌管洛水两岸的水利工程建设和防洪减灾诸事宜,其后裔子孙中有以先祖官职称谓为姓氏者,称波氏、播氏、荥氏,波氏读音作bō(ㄅㄛ)。
波姓波姓起源三
源于禽名,出自西周经典崇拜之禽沸波,属于以图腾崇拜为氏。沸波,古代所称的禽鸟之名,亦称王睢、睢鸠,就是今天俗称的鱼鹰,学名鸬鹚(Phalacrocorax carbo),属鸟纲鹈形目鸬鹚科,在中国有五种,几乎遍布全国各地。在典籍《诗经》中有一首流吟千古的著名诗句:“关关睢鸠,在河之洲。窈窕淑女,君子好逑。”其中所称之“睢鸠”,俗名就是“沸波”,以其“浮游于水,奋扎上下,水之沸波,取鱼如戏”而名,是中国古代人类最早驯化的禽类之一,也是千百年来为渔者的重要捕渔工具,名列五禽六畜,是古淮河流域渔民供奉的图腾之一,称沸波神。在典籍《禽经》中记载有:“王睢,鱼鹰也。诗谓之睢鸠,淮南子谓之沸波。”
渔民,在中国上古时代历来就是“贱民”之属,多无姓氏,在以鱼鹰为主要猎渔工具的渔民后代中,有以其“沸波”之名为姓氏者,称波氏,读音作bō(ㄅㄛ),是非常古老的图腾化职业姓氏之一。
注:
古诗《关睢》:
关关睢鸠,在河之洲。窈窕淑女,君子好逑。
参差荇菜,左右流之。窈窕淑女,寤寐求之。
求之不得,寤寐思服,悠哉悠哉,辗转反侧。
参差荇菜,左右采之。窈窕淑女,琴瑟友之。
参差荇菜,左右芼之。窈窕淑女,钟鼓乐之。
波姓波姓起源四
源于西南夷,出自商王朝时期古蜀国原始嫡庶之分,属于以分宗称谓为氏。在商末周初,在原居于四川地区的古蜀国住民中,称年长、辈份高、受民众尊敬者为“波”,至今仍是彝族、苗族、羌族、傣族等少数民族当中对长者的普遍尊称,沿用数千年而无歇。在史籍《范成大·吴船录》中记载有:“蜀中称尊者为波,祖及外祖皆曰波。”该称谓在西周王朝统治古蜀、巴地区后,经春秋、战国时期晋国、楚国、秦国分别占据古蜀、巴地区以后,汉文化逐渐浸化巴、蜀乃至西南地区,“波”被用来分鉴宗族嫡庶,因此有长支嫡系宗族或部落者,以“波”为姓氏,以别于庶支宗亲。另外,在古代,许多傣族男子在婚前没有固定姓氏,婚后生育了子女之后,大多数改称波氏,读音作bō(ㄅㄛ),例如在云南西双版纳景洪地区的傣族,将父亲、母亲的哥哥和姐夫都称为“波竜”,汉义就是“伯父、大爹”,其族支彼此之间为非联姻关系。
傣族波氏主要分布在云南省的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,以及相邻的西南地区壮族、苗族、畲族、藏族等少数民族中。
波姓波姓起源五
源于官位,出自汉朝时期水工设施官员陂川吏,属于以官职称谓为氏。据史籍《前汉·江都易王传》记载:“后游雷波天大风”之注,波通阪,同陂。汉朝时期,朝廷为治理河管理水工,设有陂工寺,隶属工部,相当于西周时期掌管营造工程事项机关的冬官、战国时期的大司空。西汉王朝时期设工部尚书五名,其中一名专职管理陂工寺,属员为陂川吏,负责水工设施如堤坝、陂堰、渠道等的建设与督管,在东汉时期称民曹,俗称陂工曹、陂曹、工曹。唐朝时期改称侍郎、司川。水工建设与水患防御一直为历朝历代所重视,因此陂川吏官秩相当高,位从四品,秩并中一千五百石。古代,“陂”与“波”通假,尤其在水工方面,因此陂川吏,亦称波川吏,简称波吏、川吏,其后裔子孙中有以先祖官职称谓为姓氏者,称波氏,世代相传至今。
只有该支波氏的姓氏读音作pō(ㄆㄛ)。
波姓波姓起源六
源于蒙古族,出自明朝时期女真波罗军部,属于以部落名称汉化为氏据史籍《清朝通志·氏族略·蒙古八旗姓》记载:
⑴.蒙古族博尔济吉特氏,亦承博尔机锦氏、包结虑驼氏,源出元太祖“黄金家族”孛儿只斤氏后裔,古突厥语为“Bordijidin”,汉义“蓝眼睛的人”,世居科尔沁(今内蒙古阿鲁科尔沁旗)、锡喇木楞(今内蒙古东部克什克腾旗西喇木伦河流域、吉林西部一带)、乌鲁特(今内蒙古东南部兴安盟地区)、扎鲁特(今内蒙古扎鲁特旗)、克鲁伦(今内蒙古呼伦贝尔克鲁伦河流域)、察哈尔(今河北张家口一带,包括河北、内蒙乌兰察布盟、锡林郭勒盟一部、山西部分地区)、呼伦贝尔(今内蒙古海拉尔南部)、克什克腾(今内蒙古克什克腾旗)、阿巴噶(今内蒙古锡林郭勒阿巴噶镇)、巴岳特(今山西天镇、阳高边外地区)等地。后有满族引为姓氏者,满语为Borjigit Hala。在清朝中叶以后,蒙古族、满族博尔济吉特氏多冠汉姓为鲍氏、包氏、宝氏、博氏、奇氏、罗氏、波氏、成氏、赵氏、金氏、黄氏、吉氏、思氏、朱氏、平氏、安氏等三十余氏。
⑵.蒙古族波罗军氏,亦称博尔津氏,源出蒙古巴陈尔虎部,世居阿布海克勒伦(今内蒙古克鲁伦河流域)。后有满族引为姓氏者,满语为BoljonHala,汉义“波浪”。在清朝中叶以后,蒙古族、满族波罗军氏多冠汉姓为波氏、巴氏、博氏、罗氏等。
蒙古族波氏读音皆作bō(ㄅㄛ)。
波姓波姓起源七
源于满族,出自明朝时期女真族,属于以部落名称汉化为氏。据史籍《清朝通志·氏族略·附载满洲八旗姓》记载:满族波罗军氏,亦称博尔津氏,满语为Borj1n Hala,汉义的意思“波浪”,世居阿布海克勒伦(今内蒙古克鲁伦河流域)。在清朝中叶以后有冠汉姓为波氏、巴氏、博氏、罗氏者,波氏读音作bō(ㄅㄛ)。
据二十世纪初苏联学者史禄国(S.M.Shirokogoroff)在1924年发表的《满族的社会组织·第一章·部族姓氏表》中记载:满族波勒氏,满语为Bere Hala,汉义“弓”,源出东海女真库雅拉部,是老满洲部族之一,但很早即属于满族脱谱姓氏,人数稀少,仅有四个小宗支,世居黑龙江东海兴阿村(今俄罗斯滨海地区)。后多冠汉姓为波氏,读音作bō(ㄅㄛ)。
波氏是一个多民族、多源流的古老姓氏群体,但在今中国大陆的姓氏排行榜上未列入百家姓前五百位,在台湾省也名列第七百三十二位,多以蜀郡、荥阳、勐泐、辽东、察哈尔为郡望。
今山东省的济源市,云南省的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、昆明市、玉溪市,北京市,重庆市,广西壮族自治区的北海市,台湾省等地,均有波氏族人分布。
蜀郡:战国时期秦国置郡,治所在成都(今四川成都),其时辖地在四川旧成都龙安潼川雅州四府、邛州及保宁府之剑阁以西皆其地,即古蜀国,治今之成都县,自汉朝至隋朝皆因之,唐朝时期升为成都府。后治置蜀郡属国都尉,三国时期蜀郡改为汉嘉郡,故治在今四川雅安县。
荥阳郡:古代河南郑州以北的武陟、荥阳一带称邲,在春秋战国时期为郑国属地。秦朝时期始置郡,其时辖地在今河南省原阳市。西汉时期辖地在今河南省荥阳市东北部一带。三国时期曹魏国正始三年(壬戌,公元242年)分河南郡置郡,改治所至河南省荥阳县,其时辖地今河南省黄河南部、荥阳县至朱仙镇一带,包括今开封市、郑州市在内的八县。北魏时期移治到今荥阳市。南北朝时期的北齐改为成皋郡。隋、唐两朝均为郑州荥阳郡。
勐泐郡:即今云南省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。“西双”是傣语,汉义“十二”;“版纳”也是傣语,是徵收赋役的地域单位,汉义“千亩”;西双版纳即为十二个傣族版纳。西双版纳地区在古代叫作“勐泐”,即“傣泐居住的地方”之意。傣泐,是傣族的一个支系,汉称为水傣,其主要的聚居地就是西双版纳。据傣文历史资料《泐西双邦》一书的记载,古代的勐泐地区分布着邦荒、邦帕、邦罕、邦洛、邦绍、邦里、邦兰、邦莫、邦莱、邦盖、邦陇、邦赖等十二个傣泐部落,这十二个傣泐部落为与其他民族争夺平坝,结成了一个称为“泐西双邦”的部落联盟组织。十二个部落的首领分别组成部落联盟组织泐西双邦的“昆细昆别”,即四大臣与八大臣。这十二个大臣分头管理部落联盟的各种事务。在《泐西双邦》中还记载:傣泐王已由天王委封,由后裔继承王位。其中有一代傣泐王突然逝世,后裔却远在异国他乡。机智勇敢的几达沙里受众人委托,带领十二个勇士去寻找,恭迎王室后裔回乡继承王位。他们历尽辛苦,把王室后裔接回勐泐,辅佐他登基继位,并用计除掉了他的政敌召真罕,使那位名为召苏婉纳波龙的王室后裔稳坐王位。由于几达沙里及手下十二名勇士辅佐傣王继位有功,被分封管理十二个邦,并允许他们建立领地“勐“以及称为“景”的城池。从此以后,傣泐地方便出现了西双景(十二个城池)和众多的勐。勐的首领称为召勐(地方之王)。在南宋淳熙七年(傣历542年,公元1180年),年仅三十二岁的帕雅真征服了其他各勐,在勐泐地方建立了景陇金殿王国(勐泐国),南宋孝宗遣使至景陇(今景洪)颁发虎头金印,命之为一方之主,称为景陇金殿王国至尊佛主。明朝年间,中央政府在勐泐地方设立了车里宣慰使司,统辖勐泐地方各勐。明万历十年(傣历944年,壬午,公元1582年),与缅王联姻的第十三代宣慰使召应勐,为替爱妻沥苏宛纳巴读玛备办返乡探望父母的礼品,将所辖的三十多个勐和十二个火圈(统治山区民族的机构)合并成“西双”个(十二个)承办礼品的单位,各备办一份礼物、让爱妻带回缅甸晋献父母,从此,所有田赋机构叫做“版纳”。西双版纳的“西双”,起源古代的“西双邦、西双景”,“版纳”则始自召应勐为备办礼物而将勐和火圈合并称为十二个承办单位,“版纳”实际上是合并田赋。古代的西双版纳,是经过合并的十二个田赋单位或政权机构。傣语中的“版”是个多义词,可译为“千”,也可译为“缠裹、联合、合并”,并不仅仅是“千”。“版纳”也不仅可译为“千田”,还可译为“合并田赋”或“合并水田”。当年召应勐并成的西双版纳,分别是:⑴版纳景洪(包括景洪、勐罕两勐),⑵版纳勐遮(包括勐遮、景鲁、勐匡、勐阿四个勐),⑶版纳勐混(包括勐混、勐板两个勐),⑷版纳勐海(包括勐海、景真两勐),⑸版纳景洛(勐满、打洛、勐昂、朗勒四个勐),⑹版纳勐腊(包括勐腊、勐伴两勐),⑺版纳勐很(包括勐很、勐旺两勐),⑻版纳勐拉(包括勐拉、勐往两勐),⑼版纳勐捧(包括勐捧、勐满、勐润三个勐),⑽版纳勐乌(包括乌岱、乌勒两勐),⑾版纳景董(包括景董、磨腊、易武、倚邦四个勐),⑿版纳勐龙。自召应勐将各勐各火圈并成西双版纳以后,西双版纳的辖区范围和各版纳下辖的勐不断地调整变更,但西双版纳的名称始终未变。民国年间在今景洪地区设立了“普思沿边行政总局”时,史志上仍然使用“普思沿边十二版纳”的名称。历史上的西双版纳,是车里宣慰使司统辖下的十二个提供贡赋的行政单位。1953年成立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区(州)时,各族代表认为“版纳”具有“波海咪纳版塔南干”(各族农民大团结)之意,一致同意沿用“西双版纳”作为自治区(州)的区名。如今的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,下辖景洪市、勐每县、勐腊县。辖区面积一万酒钱一百二十五平方公里,国境线长达九百六十六公里,其中:中老段六百七十八公里,中缅段二百八十九公里。西双版纳拥有国家级外贸口岸三个,省级口岸一个,六条公路、一条水路与老挝、缅甸相通,形成水、陆、空全方位开放的立体口岸网络,是面向东南亚的重要通道。
辽东郡:在中国历史上,“辽东”这个称谓有四重意思:①郡、国名,战国时期燕国置郡,洽所在襄平(今辽宁辽阳),其时辖地在今辽宁省大凌河以东一带地区;西晋时期曾改称辽东国;十六国时期的后燕国末期,其地归入东海郡;北燕时期又复置辽东郡于今辽宁省西部一带地区;北齐时期废黜;到东汉安帝时分辽东、辽西两郡地置辽东属国都尉,治所在昌黎(今义县),其时辖地在今辽宁省西部大凌河中下游一带;三国时期的曹魏改为昌黎郡。②都司名,明朝洪武四年(辛亥,公元1371年)置定辽都卫,明朝洪武八年(乙卯,公元1375年)改为辽东都司,治所在定辽中卫(今辽宁辽阳),其时辖地为今辽宁省大部地区;自明正统后期因兀良哈诸族南移,渐失辽河套(今辽河中游两岸地);从明朝天启元年~崇祯十五年(公元1621~1642年)期间,全境为后金(清)所并。③军镇名,明朝“九边”之一,相当于辽东都司的辖境,主要是镇守总兵官驻广宁(今辽宁北镇),明朝隆庆元年(丁卯,公元1567年)后冬季则移驻辽阳(今辽宁辽阳);明朝末期废黜。④地区名,泛指辽河以东地区。
察哈尔:古称“多罗特”,清朝初期称“张垣特区”,后以察哈尔蒙古部落命名。是民国时期的旧省级行政区,简称“察”,宋、元两朝时期,该地区称察哈尔路,归属蒙古察哈尔万户所辖,其时地域包括河北、内蒙古乌兰察布盟和锡林郭勒盟一部、山西等地部分地区,主体地域为内蒙古锡林郭勒盟。在清朝时期,察哈尔只是一个特区,治所在张垣(今河北张家口)。清乾隆二十六年(辛巳,公元1761年)农历11月,满清朝廷设置了察哈尔都统署,辖察哈尔蒙古部下的十二旗群,总领旗兵,不理政事;翌年建察哈尔都统署。察哈尔都统由历代满清皇帝特简(选拔),皆由满族人担任,为独当一面的封疆大臣,是清廷在全国仅设的三处都统署之一。察哈尔地区正式建立省制于民国元年(壬子,公元1912年),治所在张家口(时称张家口厅)。著名的张自忠将军曾任察哈尔省主席。民国二年(癸丑,公元1913年),察哈尔改为察哈尔特别区,有六个旗和十一个县,即张北、多伦、沽源、商都、宝昌、康保、兴和、陶林、集宁、丰镇和凉城。民国十七年(戊辰,公元1928年)察哈尔成为一个省,兴和、陶林、集宁、丰镇和凉城划入绥远省,并自河北省口北道宣化府划入以下十县:宣化、赤城、万全、怀来、蔚县、阳原、龙关、延庆、怀安、涿鹿,各旗隶属于锡林郭勒盟。民国二十二年(癸酉,公元1933年)3月26日,察哈尔民众抗日同盟军由冯玉祥将军和吉鸿昌将军在张家口成立,但自民国二十六~三十四年(公元1937~1945年)被日寇占领,期间成为大蒙奸、蒙古苏尼特右旗亲王察哈尔·德穆楚克栋鲁普(德王)统治的伪蒙疆之一部分,其王庥(德王府)设在张家口城内。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,行政区划重新进行了调整。1952年,察哈尔省废设,现主要在内蒙古自治区境内,也有部分地区划入北京市和河北省。
蜀郡堂:以望立堂,亦称成都堂。
荥阳堂:以望立堂,亦称邲邑堂。
普思堂:以望立堂,亦称西双版纳堂、南天堂、车里堂。
辽东堂:以望立堂。
张垣堂:以望立堂,亦称察哈尔堂、多罗特堂。
一、波bō
现行较罕见姓氏。今云南之陇川、泸水,山西之大同、长治,及吕梁、雁北地区均有分布。汉族、傣族、傈僳族有此姓。《姓氏考略》收载。其源不一:
1、《姓谱》注云:“其先事王莽,为波水将军,子孙以为氏。”望出巨鹿。
2、《中国姓氏大全》注云:“古波水源出今河南鲁山西北,居者以水名为姓氏。”
3、《姓氏考略》云:“月氏王姓波,魏之波调是也。”波调,三国时魏人,乃月氏王族。
4、现行傣族“姓”。“波”为当父亲的意思。傣族成年男子在有了子女之后,称谓亦随之而变,在名前加一“波”字而为“波× ×”,以示其为× ×的父亲。有人以汉族姓名构造习惯辨析之。遂以‘波’为姓。
二、波
波姓分布:山西汾阳、江苏高淳、湖北钟祥、台湾台东、高雄等地均有此姓。
波姓起源:
1、其先事王莽为波水将军,子孙因以为氏,见《姓谱》。
2、汉时月氏王之姓。
波姓名人:
波才,东汉灵帝时颖川黄巾军将。波调,北魏时月氏王。
郡望:巨鹿。
历史名人
波姓古代名人
波渣立(公元?~1675年待考),亦称波罗军·巴渣立、巴扎尔;满洲正白旗人,籍贯阿布海克勒伦(今内蒙古克鲁伦)。著名清朝将领。祖父波罗军·色冷在后金国初归附佟·努尔哈赤,授二等轻车都尉,其父波罗军·富尔丹承袭,加至三等男爵。波罗军·富尔丹逝世后,其长子波渣立承袭父职,在清康熙十四年(公元1675年)平灭三藩期间,与吴三桂作战时阵亡,追赠二等男爵,由其弟波赏承袭其爵位。
波才东汉末年,黄巾起义军头领之一。
郡望
蜀郡:战国时期秦国置郡,治所在成都(今四川成都),其时辖地在四川旧成都龙安潼川雅州四府、邛州及保宁府之剑阁以西皆其地,即古蜀国,治今之成都县,自汉朝至隋朝皆因之,唐朝时期升为成都府。后治置蜀郡属国都尉,三国时期蜀郡改为汉嘉郡,故治在今四川雅安县。
荥阳郡:古代河南郑州以北的武陟、荥阳一带称邲,在春秋战国时期为郑国属地。秦朝时期始置郡,其时辖地在今河南省原阳市。西汉时期辖地在今河南省荥阳市东北部一带。三国时期曹魏国正始三年(壬戌,公元242年)分河南郡置郡,改治所至河南省荥阳县,其时辖地今河南省黄河南部、荥阳县至朱仙镇一带,包括今开封市、郑州市在内的八县。北魏时期移治到今荥阳市。南北朝时期的北齐改为成皋郡。隋、唐两朝均为郑州荥阳郡。
勐泐郡:即今云南省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。“西双”是傣语,汉义“十二”;“版纳”也是傣语,是徵收赋役的地域单位,汉义“千亩”;西双版纳即为十二个傣族版纳。西双版纳地区在古代叫作“勐泐”,即“傣泐居住的地方”之意。傣泐,是傣族的一个支系,汉称为水傣,其主要的聚居地就是西双版纳。据傣文历史资料《泐西双邦》一书的记载,古代的勐泐地区分布着邦荒、邦帕、邦罕、邦洛、邦绍、邦里、邦兰、邦莫、邦莱、邦盖、邦陇、邦赖等十二个傣泐部落,这十二个傣泐部落为与其他民族争夺平坝,结成了一个称为“泐西双邦”的部落联盟组织。十二个部落的首领分别组成部落联盟组织泐西双邦的“昆细昆别”,即四大臣与八大臣。这十二个大臣分头管理部落联盟的各种事务。在《泐西双邦》中还记载:傣泐王已由天王委封,由后裔继承王位。其中有一代傣泐王突然逝世,后裔却远在异国他乡。机智勇敢的几达沙里受众人委托,带领十二个勇士去寻找,恭迎王室后裔回乡继承王位。他们历尽辛苦,把王室后裔接回勐泐,辅佐他登基继位,并用计除掉了他的政敌召真罕,使那位名为召苏婉纳波龙的王室后裔稳坐王位。由于几达沙里及手下十二名勇士辅佐傣王继位有功,被分封管理十二个邦,并允许他们建立领地“勐“以及称为“景”的城池。从此以后,傣泐地方便出现了西双景(十二个城池)和众多的勐。勐的首领称为召勐(地方之王)。在南宋淳熙七年(傣历542年,公元1180年),年仅三十二岁的帕雅真征服了其他各勐,在勐泐地方建立了景陇金殿王国(勐泐国),南宋孝宗遣使至景陇(今景洪)颁发虎头金印,命之为一方之主,称为景陇金殿王国至尊佛主。明朝年间,中央政府在勐泐地方设立了车里宣慰使司,统辖勐泐地方各勐。明万历十年(傣历944年,壬午,公元1582年),与缅王联姻的第十三代宣慰使召应勐,为替爱妻沥苏宛纳巴读玛备办返乡探望父母的礼品,将所辖的三十多个勐和十二个火圈(统治山区民族的机构)合并成“西双”个(十二个)承办礼品的单位,各备办一份礼物、让爱妻带回缅甸晋献父母,从此,所有田赋机构叫做“版纳”。西双版纳的“西双”,起源古代的“西双邦、西双景”,“版纳”则始自召应勐为备办礼物而将勐和火圈合并称为十二个承办单位,“版纳”实际上是合并田赋。古代的西双版纳,是经过合并的十二个田赋单位或政权机构。傣语中的“版”是个多义词,可译为“千”,也可译为“缠裹、联合、合并”,并不仅仅是“千”。“版纳”也不仅可译为“千田”,还可译为“合并田赋”或“合并水田”。当年召应勐并成的西双版纳,分别是:⑴版纳景洪(包括景洪、勐罕两勐),⑵版纳勐遮(包括勐遮、景鲁、勐匡、勐阿四个勐),⑶版纳勐混(包括勐混、勐板两个勐),⑷版纳勐海(包括勐海、景真两勐),⑸版纳景洛(勐满、打洛、勐昂、朗勒四个勐),⑹版纳勐腊(包括勐腊、勐伴两勐),⑺版纳勐很(包括勐很、勐旺两勐),⑻版纳勐拉(包括勐拉、勐往两勐),⑼版纳勐捧(包括勐捧、勐满、勐润三个勐),⑽版纳勐乌(包括乌岱、乌勒两勐),⑾版纳景董(包括景董、磨腊、易武、倚邦四个勐),⑿版纳勐龙。自召应勐将各勐各火圈并成西双版纳以后,西双版纳的辖区范围和各版纳下辖的勐不断地调整变更,但西双版纳的名称始终未变。民国年间在今景洪地区设立了“普思沿边行政总局”时,史志上仍然使用“普思沿边十二版纳”的名称。历史上的西双版纳,是车里宣慰使司统辖下的十二个提供贡赋的行政单位。1953年成立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区(州)时,各族代表认为“版纳”具有“波海咪纳版塔南干”(各族农民大团结)之意,一致同意沿用“西双版纳”作为自治区(州)的区名。如今的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,下辖景洪市、勐每县、勐腊县。辖区面积一万酒钱一百二十五平方公里,国境线长达九百六十六公里,其中:中老段六百七十八公里,中缅段二百八十九公里。西双版纳拥有国家级外贸口岸三个,省级口岸一个,六条公路、一条水路与老挝、缅甸相通,形成水、陆、空全方位开放的立体口岸网络,是面向东南亚的重要通道。
辽东郡:在中国历史上,“辽东”这个称谓有四重意思:①郡、国名,战国时期燕国置郡,洽所在襄平(今辽宁辽阳),其时辖地在今辽宁省大凌河以东一带地区;西晋时期曾改称辽东国;十六国时期的后燕国末期,其地归入东海郡;北燕时期又复置辽东郡于今辽宁省西部一带地区;北齐时期废黜;到东汉安帝时分辽东、辽西两郡地置辽东属国都尉,治所在昌黎(今义县),其时辖地在今辽宁省西部大凌河中下游一带;三国时期的曹魏改为昌黎郡。②都司名,明朝洪武四年(辛亥,公元1371年)置定辽都卫,明朝洪武八年(乙卯,公元1375年)改为辽东都司,治所在定辽中卫(今辽宁辽阳),其时辖地为今辽宁省大部地区;自明正统后期因兀良哈诸族南移,渐失辽河套(今辽河中游两岸地);从明朝天启元年~崇祯十五年(公元1621~1642年)期间,全境为后金(清)所并。③军镇名,明朝“九边”之一,相当于辽东都司的辖境,主要是镇守总兵官驻广宁(今辽宁北镇),明朝隆庆元年(丁卯,公元1567年)后冬季则移驻辽阳(今辽宁辽阳);明朝末期废黜。④地区名,泛指辽河以东地区。
察哈尔:古称“多罗特”,清朝初期称“张垣特区”,后以察哈尔蒙古部落命名。是民国时期的旧省级行政区,简称“察”,宋、元两朝时期,该地区称察哈尔路,归属蒙古察哈尔万户所辖,其时地域包括河北、内蒙古乌兰察布盟和锡林郭勒盟一部、山西等地部分地区,主体地域为内蒙古锡林郭勒盟。在清朝时期,察哈尔只是一个特区,治所在张垣(今河北张家口)。清乾隆二十六年(辛巳,公元1761年)农历11月,满清朝廷设置了察哈尔都统署,辖察哈尔蒙古部下的十二旗群,总领旗兵,不理政事;翌年建察哈尔都统署。察哈尔都统由历代满清皇帝特简(选拔),皆由满族人担任,为独当一面的封疆大臣,是清廷在全国仅设的三处都统署之一。察哈尔地区正式建立省制于民国元年(壬子,公元1912年),治所在张家口(时称张家口厅)。著名的张自忠将军曾任察哈尔省主席。民国二年(癸丑,公元1913年),察哈尔改为察哈尔特别区,有六个旗和十一个县,即张北、多伦、沽源、商都、宝昌、康保、兴和、陶林、集宁、丰镇和凉城。民国十七年(戊辰,公元1928年)察哈尔成为一个省,兴和、陶林、集宁、丰镇和凉城划入绥远省,并自河北省口北道宣化府划入以下十县:宣化、赤城、万全、怀来、蔚县、阳原、龙关、延庆、怀安、涿鹿,各旗隶属于锡林郭勒盟。民国二十二年(癸酉,公元1933年)3月26日,察哈尔民众抗日同盟军由冯玉祥将军和吉鸿昌将军在张家口成立,但自民国二十六~三十四年(公元1937~1945年)被日寇占领,期间成为大蒙奸、蒙古苏尼特右旗亲王察哈尔·德穆楚克栋鲁普(德王)统治的伪蒙疆之一部分,其王庥(德王府)设在张家口城内。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,行政区划重新进行了调整。1952年,察哈尔省废设,现主要在内蒙古自治区境内,也有部分地区划入北京市和河北省。
蜀郡堂:以望立堂,亦称成都堂。
荥阳堂:以望立堂,亦称邲邑堂。
普思堂:以望立堂,亦称西双版纳堂、南天堂、车里堂。
辽东堂:以望立堂。
张垣堂:以望立堂,亦称察哈尔堂、多罗特堂。
一、波bō
现行较罕见姓氏。今云南之陇川、泸水,山西之大同、长治,及吕梁、雁北地区均有分布。汉族、傣族、傈僳族有此姓。《姓氏考略》收载。其源不一:
1、《姓谱》注云:“其先事王莽,为波水将军,子孙以为氏。”望出巨鹿。
2、《中国姓氏大全》注云:“古波水源出今河南鲁山西北,居者以水名为姓氏。”
3、《姓氏考略》云:“月氏王姓波,魏之波调是也。”波调,三国时魏人,乃月氏王族。
4、现行傣族“姓”。“波”为当父亲的意思。傣族成年男子在有了子女之后,称谓亦随之而变,在名前加一“波”字而为“波× ×”,以示其为× ×的父亲。有人以汉族姓名构造习惯辨析之。遂以‘波’为姓。
二、波
波姓分布:山西汾阳、江苏高淳、湖北钟祥、台湾台东、高雄等地均有此姓。
波姓起源:
1、其先事王莽为波水将军,子孙因以为氏,见《姓谱》。
2、汉时月氏王之姓。
波姓名人:
波才,东汉灵帝时颖川黄巾军将。波调,北魏时月氏王。
郡望:巨鹿。
姓氏源流
一、波bō
现行较罕见姓氏。今云南之陇川、泸水,山西之大同、长治,及吕梁、雁北地区均有分布。汉族、傣族、傈僳族有此姓。《姓氏考略》收载。其源不一:
1、《姓谱》注云:“其先事王莽,为波水将军,子孙以为氏。”望出巨鹿。
2、《中国姓氏大全》注云:“古波水源出今河南鲁山西北,居者以水名为姓氏。”
3、《姓氏考略》云:“月氏王姓波,魏之波调是也。”波调,三国时魏人,乃月氏王族。
4、现行傣族“姓”。“波”为当父亲的意思。傣族成年男子在有了子女之后,称谓亦随之而变,在名前加一“波”字而为“波× ×”,以示其为× ×的父亲。有人以汉族姓名构造习惯辨析之。遂以‘波’为姓。
二、波
波姓分布:山西汾阳、江苏高淳、湖北钟祥、台湾台东、高雄等地均有此姓。
波姓起源:
1、其先事王莽为波水将军,子孙因以为氏,见《姓谱》。
2、汉时月氏王之姓。
波姓名人:
波才,东汉灵帝时颖川黄巾军将。波调,北魏时月氏王。
郡望:巨鹿。
堂号
蜀郡:战国时期秦国置郡,治所在成都(今四川成都),其时辖地在四川旧成都龙安潼川雅州四府、邛州及保宁府之剑阁以西皆其地,即古蜀国,治今之成都县,自汉朝至隋朝皆因之,唐朝时期升为成都府。后治置蜀郡属国都尉,三国时期蜀郡改为汉嘉郡,故治在今四川雅安县。
荥阳郡:古代河南郑州以北的武陟、荥阳一带称邲,在春秋战国时期为郑国属地。秦朝时期始置郡,其时辖地在今河南省原阳市。西汉时期辖地在今河南省荥阳市东北部一带。三国时期曹魏国正始三年(壬戌,公元242年)分河南郡置郡,改治所至河南省荥阳县,其时辖地今河南省黄河南部、荥阳县至朱仙镇一带,包括今开封市、郑州市在内的八县。北魏时期移治到今荥阳市。南北朝时期的北齐改为成皋郡。隋、唐两朝均为郑州荥阳郡。
勐泐郡:即今云南省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。“西双”是傣语,汉义“十二”;“版纳”也是傣语,是徵收赋役的地域单位,汉义“千亩”;西双版纳即为十二个傣族版纳。西双版纳地区在古代叫作“勐泐”,即“傣泐居住的地方”之意。傣泐,是傣族的一个支系,汉称为水傣,其主要的聚居地就是西双版纳。据傣文历史资料《泐西双邦》一书的记载,古代的勐泐地区分布着邦荒、邦帕、邦罕、邦洛、邦绍、邦里、邦兰、邦莫、邦莱、邦盖、邦陇、邦赖等十二个傣泐部落,这十二个傣泐部落为与其他民族争夺平坝,结成了一个称为“泐西双邦”的部落联盟组织。十二个部落的首领分别组成部落联盟组织泐西双邦的“昆细昆别”,即四大臣与八大臣。这十二个大臣分头管理部落联盟的各种事务。在《泐西双邦》中还记载:傣泐王已由天王委封,由后裔继承王位。其中有一代傣泐王突然逝世,后裔却远在异国他乡。机智勇敢的几达沙里受众人委托,带领十二个勇士去寻找,恭迎王室后裔回乡继承王位。他们历尽辛苦,把王室后裔接回勐泐,辅佐他登基继位,并用计除掉了他的政敌召真罕,使那位名为召苏婉纳波龙的王室后裔稳坐王位。由于几达沙里及手下十二名勇士辅佐傣王继位有功,被分封管理十二个邦,并允许他们建立领地“勐“以及称为“景”的城池。从此以后,傣泐地方便出现了西双景(十二个城池)和众多的勐。勐的首领称为召勐(地方之王)。在南宋淳熙七年(傣历542年,公元1180年),年仅三十二岁的帕雅真征服了其他各勐,在勐泐地方建立了景陇金殿王国(勐泐国),南宋孝宗遣使至景陇(今景洪)颁发虎头金印,命之为一方之主,称为景陇金殿王国至尊佛主。明朝年间,中央政府在勐泐地方设立了车里宣慰使司,统辖勐泐地方各勐。明万历十年(傣历944年,壬午,公元1582年),与缅王联姻的第十三代宣慰使召应勐,为替爱妻沥苏宛纳巴读玛备办返乡探望父母的礼品,将所辖的三十多个勐和十二个火圈(统治山区民族的机构)合并成“西双”个(十二个)承办礼品的单位,各备办一份礼物、让爱妻带回缅甸晋献父母,从此,所有田赋机构叫做“版纳”。西双版纳的“西双”,起源古代的“西双邦、西双景”,“版纳”则始自召应勐为备办礼物而将勐和火圈合并称为十二个承办单位,“版纳”实际上是合并田赋。古代的西双版纳,是经过合并的十二个田赋单位或政权机构。傣语中的“版”是个多义词,可译为“千”,也可译为“缠裹、联合、合并”,并不仅仅是“千”。“版纳”也不仅可译为“千田”,还可译为“合并田赋”或“合并水田”。当年召应勐并成的西双版纳,分别是:⑴版纳景洪(包括景洪、勐罕两勐),⑵版纳勐遮(包括勐遮、景鲁、勐匡、勐阿四个勐),⑶版纳勐混(包括勐混、勐板两个勐),⑷版纳勐海(包括勐海、景真两勐),⑸版纳景洛(勐满、打洛、勐昂、朗勒四个勐),⑹版纳勐腊(包括勐腊、勐伴两勐),⑺版纳勐很(包括勐很、勐旺两勐),⑻版纳勐拉(包括勐拉、勐往两勐),⑼版纳勐捧(包括勐捧、勐满、勐润三个勐),⑽版纳勐乌(包括乌岱、乌勒两勐),⑾版纳景董(包括景董、磨腊、易武、倚邦四个勐),⑿版纳勐龙。自召应勐将各勐各火圈并成西双版纳以后,西双版纳的辖区范围和各版纳下辖的勐不断地调整变更,但西双版纳的名称始终未变。民国年间在今景洪地区设立了“普思沿边行政总局”时,史志上仍然使用“普思沿边十二版纳”的名称。历史上的西双版纳,是车里宣慰使司统辖下的十二个提供贡赋的行政单位。1953年成立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区(州)时,各族代表认为“版纳”具有“波海咪纳版塔南干”(各族农民大团结)之意,一致同意沿用“西双版纳”作为自治区(州)的区名。如今的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,下辖景洪市、勐每县、勐腊县。辖区面积一万酒钱一百二十五平方公里,国境线长达九百六十六公里,其中:中老段六百七十八公里,中缅段二百八十九公里。西双版纳拥有国家级外贸口岸三个,省级口岸一个,六条公路、一条水路与老挝、缅甸相通,形成水、陆、空全方位开放的立体口岸网络,是面向东南亚的重要通道。
辽东郡:在中国历史上,“辽东”这个称谓有四重意思:①郡、国名,战国时期燕国置郡,洽所在襄平(今辽宁辽阳),其时辖地在今辽宁省大凌河以东一带地区;西晋时期曾改称辽东国;十六国时期的后燕国末期,其地归入东海郡;北燕时期又复置辽东郡于今辽宁省西部一带地区;北齐时期废黜;到东汉安帝时分辽东、辽西两郡地置辽东属国都尉,治所在昌黎(今义县),其时辖地在今辽宁省西部大凌河中下游一带;三国时期的曹魏改为昌黎郡。②都司名,明朝洪武四年(辛亥,公元1371年)置定辽都卫,明朝洪武八年(乙卯,公元1375年)改为辽东都司,治所在定辽中卫(今辽宁辽阳),其时辖地为今辽宁省大部地区;自明正统后期因兀良哈诸族南移,渐失辽河套(今辽河中游两岸地);从明朝天启元年~崇祯十五年(公元1621~1642年)期间,全境为后金(清)所并。③军镇名,明朝“九边”之一,相当于辽东都司的辖境,主要是镇守总兵官驻广宁(今辽宁北镇),明朝隆庆元年(丁卯,公元1567年)后冬季则移驻辽阳(今辽宁辽阳);明朝末期废黜。④地区名,泛指辽河以东地区。
察哈尔:古称“多罗特”,清朝初期称“张垣特区”,后以察哈尔蒙古部落命名。是民国时期的旧省级行政区,简称“察”,宋、元两朝时期,该地区称察哈尔路,归属蒙古察哈尔万户所辖,其时地域包括河北、内蒙古乌兰察布盟和锡林郭勒盟一部、山西等地部分地区,主体地域为内蒙古锡林郭勒盟。在清朝时期,察哈尔只是一个特区,治所在张垣(今河北张家口)。清乾隆二十六年(辛巳,公元1761年)农历11月,满清朝廷设置了察哈尔都统署,辖察哈尔蒙古部下的十二旗群,总领旗兵,不理政事;翌年建察哈尔都统署。察哈尔都统由历代满清皇帝特简(选拔),皆由满族人担任,为独当一面的封疆大臣,是清廷在全国仅设的三处都统署之一。察哈尔地区正式建立省制于民国元年(壬子,公元1912年),治所在张家口(时称张家口厅)。著名的张自忠将军曾任察哈尔省主席。民国二年(癸丑,公元1913年),察哈尔改为察哈尔特别区,有六个旗和十一个县,即张北、多伦、沽源、商都、宝昌、康保、兴和、陶林、集宁、丰镇和凉城。民国十七年(戊辰,公元1928年)察哈尔成为一个省,兴和、陶林、集宁、丰镇和凉城划入绥远省,并自河北省口北道宣化府划入以下十县:宣化、赤城、万全、怀来、蔚县、阳原、龙关、延庆、怀安、涿鹿,各旗隶属于锡林郭勒盟。民国二十二年(癸酉,公元1933年)3月26日,察哈尔民众抗日同盟军由冯玉祥将军和吉鸿昌将军在张家口成立,但自民国二十六~三十四年(公元1937~1945年)被日寇占领,期间成为大蒙奸、蒙古苏尼特右旗亲王察哈尔·德穆楚克栋鲁普(德王)统治的伪蒙疆之一部分,其王庥(德王府)设在张家口城内。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,行政区划重新进行了调整。1952年,察哈尔省废设,现主要在内蒙古自治区境内,也有部分地区划入北京市和河北省。
蜀郡堂:以望立堂,亦称成都堂。
荥阳堂:以望立堂,亦称邲邑堂。
普思堂:以望立堂,亦称西双版纳堂、南天堂、车里堂。
辽东堂:以望立堂。
张垣堂:以望立堂,亦称察哈尔堂、多罗特堂。
一、波bō
现行较罕见姓氏。今云南之陇川、泸水,山西之大同、长治,及吕梁、雁北地区均有分布。汉族、傣族、傈僳族有此姓。《姓氏考略》收载。其源不一:
1、《姓谱》注云:“其先事王莽,为波水将军,子孙以为氏。”望出巨鹿。
2、《中国姓氏大全》注云:“古波水源出今河南鲁山西北,居者以水名为姓氏。”
3、《姓氏考略》云:“月氏王姓波,魏之波调是也。”波调,三国时魏人,乃月氏王族。
4、现行傣族“姓”。“波”为当父亲的意思。傣族成年男子在有了子女之后,称谓亦随之而变,在名前加一“波”字而为“波× ×”,以示其为× ×的父亲。有人以汉族姓名构造习惯辨析之。遂以‘波’为姓。
二、波
波姓分布:山西汾阳、江苏高淳、湖北钟祥、台湾台东、高雄等地均有此姓。
波姓起源:
1、其先事王莽为波水将军,子孙因以为氏,见《姓谱》。
2、汉时月氏王之姓。
波姓名人:
波才,东汉灵帝时颖川黄巾军将。波调,北魏时月氏王。
郡望:巨鹿。